结直肠癌(CRC)在我国有着高发病率、高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特点,危害性大。在晚期CRC患者中,约95%为微卫星稳定/错配修复正常(MSS/pMMR)型,其一、二线治疗主要为化疗±靶向治疗,三线治疗主要为瑞戈非尼、呋喹替尼等方案[1]。目前,MSS/pMMR型晚期CRC的三线治疗整体疗效不理想,本期分享1例晚期右半MSS型结肠癌伴肺转移病例,患者接受一、二线治疗后病情进展,随后三线治疗中采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瑞戈非尼方案治疗,目前病情稳定(SD),为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。(病例点评专家:高翔主任医师;病例分享专家:程小伟教授) 高翔 主任医师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江苏省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及生物治疗分会肝胆胰学组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肿瘤防治联盟肝胆胰专业委员会委员 程小伟 教授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(肿瘤学)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恶性肿瘤免疫基础与临床发表数篇SCI及国内权威期刊论文 一般资料:患者男性,66岁。 主诉: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10月,肺转移1月。 现病史:患者入院10月前出现反复发热、伴咳嗽,当地医院予抗感染对症治疗,效果不佳,后至我院就诊。完善检查期间,PET-CT考虑结肠肝曲恶性病变伴周围淋巴结转移;双肺多发结节伴斑片影,部分转移待排。后至外院就诊,结合肠镜所见及病理,考虑右半结肠腺癌。入院10月前外院全麻下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,术顺,术后病理分期:PT4aN2M0。基因检测:MSS型。KRAS12外显子突变。NRAS、BRAF野生型。术后予一线化疗方案“伊立替康+卡培他滨”6周期,过程顺利,入院前6月结束治疗。入院前1月复查胸部CT提示:双肺多发转移灶。较前病灶明显增大增多。外院再行“伊立替康+卡培他滨”1周期后来我院治疗。 既往史:既往有“房颤”病史。 个人史及家族史:无特殊。 体格检查:腹部可见陈旧术痕。 辅助检查: 2019-6 PET-CT:结肠肝曲肠壁增厚,FDG代谢增高,其旁数枚淋巴结不伴FDG代谢增高,考虑结肠肝曲恶性病变伴周围淋巴结转移;双肺多发结节伴斑片影,部分转移待排。 2019-6 肠镜:结肠肝曲占位,考虑肿瘤。 2019-6肠镜病理:腺癌。 2019-6-26术后病理分期:PT4aN2M0。 2019-6-26术后基因检测:MSS型。KRAS12外显子突变。NRAS、BRAF野生型。 2020-4 腹部CT提示:双肺多发转移灶。较前病灶明显增大增多。 诊断:结肠癌肺转移,IV期( MSS型,KRAS12外显子突变,NRAS、BRAF野生型)。 第一阶段治疗:二线方案化疗 2020-6 至2020-12,根据2020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,行二线方案:贝伐珠单抗+FOLFOX8周期。其中4周期化疗后于2020-09复查CT提示:SD。2021年初因患者自诉无法耐受,故停止所有治疗。2021-03患者于当地医院复查CT:肺部病灶疾病进展(PD)。再次行二代测序(NGS)检测:MSS型,KRAS突变。NRAS、BRAF、Her-2、MET、NTRK等均未见突变。 第二阶段治疗:免疫联合靶向治疗 考虑可及性以及患者家庭负担、身体情况,科室开展研究者自发的替雷利珠单抗200mg+瑞戈非尼80mg D1-21/4W的三线或三线以上MSS型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。2021-3至2022-3,予患者替雷利珠单抗200mg+瑞戈非尼共14周期。2022-04-03至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复查CT:两肺多发转移,肝多发低密度灶。评估:PD。 第三阶段治疗:靶向联合化疗 2022-04-06起 :行贝伐珠单抗+ 曲氟尿苷替匹嘧啶片(TAS-102)治疗3周期。 辅助检查:肿瘤标志物:
影像学:
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,诊断为右半结肠癌伴肺转移,基因检测:MSS型。KRAS12外显子突变,NRAS、BRAF野生型。由于患者无明显化疗禁忌症,一线治疗给予伊立替康+卡培他滨6周期,无进展生存期(PFS):5个月。后复查CT发现肺转移进展,疗效评价为PD。二线治疗改用贝伐珠单抗+FOLFOX 8周期,4周期后复查CT疗效评价为SD。继续该方案后患者难以耐受,故停用,PFS:9个月。复查CT见肺部病灶PD。再次行NGS检测:MSS型,KRAS突变。NRAS、BRAF、Her-2、MET、NTRK等均未见突变。2021-03起三线治疗改用替雷利珠单抗200mg D0+瑞戈非尼,2022-04复查CT:PD,PFS:13个月。 2022年初,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版全国癌症统计数据结果显示[2],2016年中国CRC的新发病例人数达到40.8万,死亡病例人数达到19.6万,分别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和死亡率的第4位。且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,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。 免疫单药治疗已成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(MSI-H)/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(dMMR)晚期CRC的标准治疗,日前,替雷利珠单抗也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(NMPA)批准,用于经治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MSI-H/dMMR实体瘤成人患者的治疗,为我国MSI-H/dMMR晚期实体瘤患者带来了可及的治疗策略。但MSS/pMMR型属于“冷肿瘤”,即“免疫沙漠型”或“免疫排除型”,这类患者的免疫微环境特点为肿瘤不产生免疫刺激性新抗原, T细胞被肿瘤排除在外,无法发挥杀灭肿瘤的作用[3],因此,免疫单药治疗疗效欠佳。临床上,MSS型CRC患者的治疗方案需根据RAS(RAS突变约占50%)和BRAF(BRAF突变约占10%)状态、原发部位、体能状况等因素确定。其一、二线治疗主要为化疗±靶向治疗,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、奥沙利铂、伊立替康;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、西妥昔单抗。三线治疗主要包括瑞戈非尼/呋喹替尼/TAS-102等,但目前客观缓解率(ORR)仅1%~5%,PFS约2~4个月,临床困境亟待破局。 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(ASCO)年会上,REGONIVO研究提示,PD-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对包括MSS型CRC在内的消化道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,为MSS型CRC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[4]。从作用机制分析,瑞戈非尼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,可阻断数个促血管生成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,能够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。而替雷利珠单抗作为原研代表性PD-1单抗,其作用机制独特、抗肿瘤活性明确,近年来在多个瘤种的治疗中均取得了出色的成绩。两者联合可产生协同效应,从而发挥“1+1>2”的作用。基于此,本科室开展了研究者自发的探索替雷利珠单抗200mg+瑞戈非尼80mg D1-21/4W三线或三线以上治疗MSS型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。 结合本病例,在患者一、二线治疗效果均不佳,且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的不利情况下,入组临床研究,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瑞戈非尼有效延缓了病情进展,为患者拼得了一线生机。这表明在晚期CRC治疗进入瓶颈期的今天,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在MSS型CRC患者治疗中的地位有进一步探索的价值。期待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,以寻求更进一步的突破! 参考文献: [1]《2022 CSCO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》. [2]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,2016. JNCC,2022;2(1): 1-9. [3]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. 2019 Jun;16(6):361-375. [4] [J]. Annals of Oncology, 2019, 30(Supplement_4).病例基本资料
治疗经过
病例总结
专家点评